Monday, October 20, 2025

六天華東之旅的印象

和三個朋友參加由「東瀛遊」舉辦的錢塘江觀潮及華東六天之旅,行程包括海寧、蘇州、無錫、寧波及杭州,來去匆匆,走馬看花,也花了不少時間在購物(𢇁織品、紫沙茶壺、玉石、珍珠,翡翠及龍井茶等等)。起程那天剛好是中秋節,國慶黃金週長假還有兩天就完結,由香港搭乘飛機前往杭州,回程也是經杭州飛返香港,其餘穿州過省的旅程都是旅遊巴載著我們在高速公路上奔馳,花了更多時間。 飛機抵達杭州機場之後,一個蘇州年青女導遊前來迎接我們,她和香港隨團女導遊從那天開始,負責我們六天的一切活動。一輛可容納五十位乘客的旅遊巴就停在附近等候接載我們,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將我們這個三十人(其中二十七個是香港人)的旅行團送到鹽官「潮樂之城」,準備在那裡度過一個晚上,天亮之後走到就近的錢塘江觀潮,這是此行的重磅節目。 大潮的出現是有預警的,但不一定很準確,所以觀潮人一早就在江邊守候,避免錯過機會。我們也跟著這樣做,奇景終於出現在眼前,不過有點令人失望,從大海湧進的潮水,如強弓之末,早已失去萬馬奔騰之勢。無論如何,此生總算到過錢塘江觀潮,怎也不能算是虛度。 「潮樂之城」,佔地非常廣,處身其間,很容易迷路。古色古香的建築群,極盡豪華典雅之要求。美中不足的是,城內很多地方雜草叢生,與建築物不匹配。雖然如此,聞說酒店的標準房每晚的價錢就高達2700人民幣,可能由於經營成本高所致。從行動及說話的口音,房客似乎都是香港人,本地人寥寥無幾。不難想像旅行社必定取得非常優惠的價格才會安排旅客入住這樣昂貴的酒店。觀潮季節過後,這裡的生意將會變得門堪羅雀。前景不看好! 離開鹽官之後,下一個目的地是蘇州,參觀「耦園」。它是清代富有人家的大宅,庭台樓閣,小橋流水,典型的蘇州園林風格,這座保存下來的舊建築具有代表性。像這樣的私家宅院,在蘇州有超過一百間以上,但向外開放的寥寥可數。 蘇州的特產是𢇁織品,經過當地資深女導遊的介紹與推薦及高明的推銷手法,幾乎所有團員或多或少都買了一些東西,包括我在內。同儕壓力,具有不可抗拒的影響力,在這裡具體表現無遺。 華東地區有個太湖,水質良好,沒有受到工業污染,無錫及附近居民的食用水就是從這裡來。太湖大閘蟹及淡水珍珠是這裡的特產,內銷及出口都有,對浙江省的經濟有極大的貢獻。遊太湖觀賞湖景只是前奏曲,推銷珍珠才是主軸戱,由另一個資深的女導遊擔任主持人,聚焦在團友中的女士們。女性天生愛美,珍珠除了可當作飾物之外,珍珠膏有護膚及養顏的功效,女士們愛不釋手。 世界著名的宜興紫沙茶壺,如果是出自名家手工的作品,具有收藏價值,隨著時間而身價倍增。日常用來品茶的紫沙茶壺,也值得擁有,可增加生活的情趣。這次我們有機會參觀紫沙茶壺博物館,看到當代國師級藝術家的精心傑作,嘆為觀止。聽聞紫沙礦已經停止開採,因為此類礦石已經差不多被採盡。 浙江省的龍井茶,色香味形俱全。我們被專程送到一個茶園,由專業人士向我們解釋如何享用龍井茶及其副產品的藥用功效。很多年前,我來過這些地方,買過茶葉及茶黃素,茶多酚一類產品。在印象中,售價沒有今天這麼貴。我很喜歡龍井甘香的味道,但茶黃素及茶多酚的藥用功效似乎對我不顯著。家中還有各種不同品種的茶未用完,今次不打算再想買了。有些人對藥物或保健產品信心十足,我卻依賴運動及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來維持健康。八十三歲了,雖說不上健步如飛,但不需拐杖或助行器也能保持正常運作。 原來寧波比上海開發得更早,也有一個外灘,規模比不上上海那個大,但保存得很好,並吸取香港蘭桂坊的創意,將它粉飾成為年輕人喜歡的格局,有音樂茶座,咖啡廳及酒吧,吸引他們前來聚集。華燈初上,這裡就慢慢地熱鬧起來。 寧波有一座巨大的天主教教堂,可見當年西方文化入侵中國的程度。在它附近的天一廣場,設為歩行街。廣濶的行人道,方便前來購物的市民,那裡有各種不同的食肆,取價公道。如果要比較,我會喜歡這裡多過北京的王府井及廣州的北京路,不須和人爭路,就勝人一籌。寧波具有不少發展旅遊業的資源,只要廣為宣傳便立竿見影。 無可否認,杭州是這幾個城市之中最突出的一個,尤其是新市區的發展,氣勢如虹。以前西湖幾乎就是杭州的代號,來杭州就是為了一睹西湖的真面目。今天來杭州是為了做生意,它的五大產業包括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及汽車工業。阿里巴巴的馬雲就是以此為基地,遠近馳名。 在杭州辦好公務之後,可走到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接受大自然的洗禮。這個公園比紐約中央公園和倫敦海德公園的規模更大,來到這裡有與世隔絕及身心煥然一新的感覺。 很多行程及活動是臨時改變或調整的,使我對前後發生的事有點混亂,但總括來說,此行仍然是值得的,可依據印象,在將來策劃自由行,多停留幾天,作深度遊。 2025/10/15 黃啟樟

Tuesday, October 14, 2025

黃金週的盛況

外孫頌然在完結三週認識中國之旅後,一個人首先返回加拿大,我繼續和新加坡同事及她的夫婿一起前往廣州、潮州及汕頭遊覧,看風景及品嚐當地的美食。 起程的日子剛好踫上國慶紀念日,大陸同胞稱之為「黃金週」,一連七天的長假期。所有香港的旅行社都拒絕𠄘辦我們的旅程,只有內地的旅行社才願意向我們提供服務。機會難得,於是坐言起行。 我們在九月三十日從香港九龍西的高鐵站出發,人流比較平日多一些,但絕對沒有假日將快來臨的感覺,反映出香港旅遊業落後於內地同業的競爭力,生意都被搶走了。 中午之前來到廣州南站,導遊依時迎風,並提議將一些節目調動,如登上廣州塔,到沙面懐舊,希望在大量遊客湧入之前捷足先登,先睹為快。根據以往經驗,遊客出現的高峰期是在國慶日的第二天之後,果然是這樣的。 十月二日由廣州南出發,前往潮汕站,一票難求。改由廣州東出發,但只能買到二等座位的車票。全程也一樣地爆滿,座無虛席,還有一些持「站立票」在中途上車的乘客。據說商務座位的車票最搶手,其次是頭等。內地人的高消費能力,可想而知。 潮汕火車站離開潮州市中心比較遠。市郊的經濟看來有點肅條,有很多空置的店舖,但當汽車駛近市區時,情況就不一樣。交通擠塞,電動車左穿右插,人車爭路,一切都活起來。入夜後就更加熱鬧,節日的氣氛逐漸顯現出來。導遊介紹一家地道的牛肉火鍋店給我們嘗試,食客都是本地人,座無虛席,「平、靚、正」是它的吸引力,我們享受了一頓豐富的晚餐,心滿意足。 導遊是個精力充沛的年輕人,在廣州上大學,廣東話說得很流利,地理及歷史知識豐富,又投入工作,他希望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將他家鄉的風貌盡量介紹給我們。潮州古城的開元鎭國禪寺是重要景點之一,原址建築保存得很好,吸引不少遊客前來觀賞,可惜人太多,天氣又熱,只逗留片刻就離開。潮州的城門及城牆按照原來的面貌重新建造,沿著韓江的江邊而建,長達三公里有多。橫跨韓江的廣濟橋就近在咫尺,卻遙不可及,因為一道一道的人牆擋住了去路,我們不打算穿過人牆渡江了。 韓江本來叫叫鱷溪,有很多凶猛的鱷魚在那裡出沒,侵害附近的居民。唐代大文豪韓愈被貶到這個不毛之地當官,決心為民除害,寫了一篇「祭鱷魚文」,感動了鱷魚,它們從此失去無蹤。人民為了紀念他,將大河改稱韓江。除此之外,韓愈對潮州影響深遠,在這裡的歷史及文化都和他息息相關,直到今天仍然為人津津樂道。 我對潮州人一直存有良好的印象。他們是一個吃得苦耐得勞的民族、忠誠、老實,有正義感。一聲「自己人」就義不容辭地伸出援手,為你排災解難。和潮州人交朋友,絕對不會吃虧。 2025/10/3 黃啟樟

Monday, October 13, 2025

杭州的大眾美食文化

昨晚是六天華東遊最後的一個晚上,旅遊公司定下的節目並不包括供應晚餐,讓我們憑自己的味覺找尋自己喜歡的美食。 來到杭州,很多人都會想起或聽過在西湖旁邊的「樓外樓」,是這𥚃一家非常有名氣的杭州菜餐廳,年輕的女導遊也不忘在推薦它。我以前去過,感覺不外如是,經過一天勞累,非常疲倦,再也提不起興趣去了。 入夜後,和我一起來的朋友,離開(杭州良渚洲際)酒店,向著永旺夢樂城的方向走,打算在那裡購買一些合用的東西,之後找個正宗杭州菜的餐廳,欣賞一下地道的烹調。但當穿過酒店正門的一條大街時,朋友被不遠處一家流動烘焙店的招牌「爆醬榴蓮」牢牢地吸引住,立即改變了主意,很想知道「醬爆榴蓮」到底是什麼的一回事,看看它的真面目。 走近時我們發覺有各種不同口味的露天小食店,就近在咫尺,在那裡經營夜市,人來人往,熱鬧得很。這些食店規模雖小,但別具風格,煎、炸、蒸、炒、燒、焗、炆都有,燈火通明,吸引不少食客前來光顧,就地進食或外賣都可以,任君選擇。 難得有這樣的機會,我們決定留下來,盡情領略一下當地人吃的文化。首先來個烤生蠔,十元四只,二十元十只。我們要了四只,作為前菜。新鮮的生蠔,打開了殼,用蒜蓉,蔥碎,芫茜及辣椒和調味料混合在一起,放在火爐上烤熟,香味四溢,垂涎欲滴,朋友一試就讚口不絕。意猶未盡,欲罷不能。老闆娘說開始一起下單才可享受優惠。我們多買四只,但她仍然額外多送一只給我們。 在旁邊的一家海鮮燒烤店,由我負責要了兩尾明爐燒烤秋刀魚,十元一條,總共二十元。味道可辣可不辣,我選擇不要太辣,結果恰到好處。朋友則忙於四處尋找其他有趣的食物,大家分工合作。他買了一個看似義大利比薩的肉饀餅,六元一個,一分為二,鬆脆可口,物超所值。沒走多遠,他又看到一家專賣滷水鵝頭及鵝肝的小店,二話不說就要了兩只鵝肝,和其他食物非常匹配,但只付了六元。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那個爆醬榴蓮,為了滿足好奇心,毫不猶豫,花了二十八大元買了一份,作為飯後的甜點。五道菜再加上冷飲,這一餐一共只花了八十八元,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卻可比得上米芝蓮的質量,如非親歷其境,難以置信。 朋友是個美食專家,曾經週遊列國,旨在嘗試各地的美食,向圈內的朋友推薦,在這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由他品評這一餐的素質,肯定具有權威性。 在飽嚐這一餐之後,我認為美食的定義可以重寫。它不應該以食材的價格作為標準,也不是以廚師的名氣來決定高下。原汁原味的烹調,才是真正的美食。 在上個月中旬,我陪同在加拿大出生的外孫來中國旅遊,到過武漢、重慶、成都、北京及廣東,逗留了三個星期。除了感受一下中國的風土人情,他對各種各樣不同風味的小食大感興趣,充滿好奇心,躍躍欲試。在整個旅程,他對麥當勞一類的速食店,不屑一顧。有人說到過義大利就不再想吃美國的「百勝客」薄餅。到過中國,嘗過中國的美食,對口味的要求就完全改變了。 2025/10/11 黃啟樟

汕頭的生活情況與政府的運作

經濟低迷,就業機會不足,加上通貨膨脹,造成生活成本上升,幾乎是世界性的通病,中國也不能避免。中國每年有不少大學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但職位空缺不多,供不應求,畢業等於失業。幸運的有父母照顧,不愁三餐一宿。其他為了解決生計,不會計究任何性質的工作,縱使未能學以致用,也絕對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房價雖然回落,但仍非一般年輕人所能夠負擔得起。他們留在父母身邊,與父母在同一屋簷下生活,縱使失去自由,也心甘情願。有些找到了工作,但薪酬不如意,不想繼續下去,寧願躺平在家。這個現象非常普遍,無意義地在浪費青春。 成家立室之後,很多不願生兒養女,因為乏人照顧,夫妻之間必須有一個放棄工作,擔當起持家之責。有些依賴父母代為看管孩子,這樣才有信心生育。中國人口下降,原因在此,政府鼓勵生育的政策,成效非常有限。 在中國大陸,結婚的成本愈來愈高。禮金便是一項沉重的負擔,但為了滿足女家對體面的要求,無法躲避。聞說新娘的首飾及禮金就高達十萬元人民幣,遇到通情達理的女家,他們會退回百分之六十或以上,作為回禮,但準新郎在大日子到來之前必須籌足銀兩,避免喜事辦不成。另一沉重負擔是擺喜酒,宴請來祝賀的親友們。每桌酒席最低消費也要花上三千元左右,二十桌的支出就是六萬大元了。這個習俗是造成遲婚的原因之一,遲婚也是造成遲生育的原因。中國人口肯定會繼續下降,這個趨勢只有愈來愈明顯。 經濟愈發達的地區,生活成本愈高,包括舉辦終身大事在內。有意成家的男孩子,往往轉向内陸地區找尋對象,嫁女要求比較低。中國人口組成的比例有差別,女少男多,競爭劇烈,也造成眾多的獨身主義者。 在國慶紀念日的黃金週,汕頭街頭上的遊人絡繹不絕,處處呈現節日的氣氛。人群中絕大多數是年輕人,帶著愉快的心情來度假。這是個可喜的現象,他們是內銷市場不可或缺的原動力。我們入住的酒店,房客幾乎清一色都是國內的同胞,這是比較高消費的地方,但仍然有人認為早餐水平不行,要帶孩子到附近的茶樓飲茶,這是我親耳在電梯裏面聽到的對話。 經濟發展不平均,產生貧富懸殊的現象。有人為了生活,勞苦奔波。有人不但不愁溫飽,還過著錦上添花的生活。汕頭市政府賣地收益巨大,將資源投入各種基建項目,興建體育中心及展覽場地,成績有目共睹。但自從房地產泡沫化之後,賣地收益突然中斷,有些項目因缺乏經費,半途停頓。這是缺乏遠見的後果,也是過度激進政策必須付出的代價。 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政策有其優點,也有其不足之處。從經驗中吸取教訓,減少錯誤。汕頭的前景,仍然充滿希望。 2025/10/4 黃啟樟

衣錦還鄉的願望

今年三月期間曾經和一班朋友及子姪,集體前往廣東大灣區遊覧。路過開平,觀賞那裡的別墅及碉樓。這些建築物是海外華僑在外國賺了大錢,回到家鄉興建的。風格獨特,是華洋的混合體,堅固典雅,華麗實用。 今次來到汕頭,有機會參觀陳慈黉的故居,規模之大,佔地面積之廣,設計之講究,嘆為觀止。一般來說,富不過三代,但陳氏家族的富有,延續了六代人,累積的財富,遠出估計,也遍布全球各地。陳老先生有三個兒子,主外及主內都是兄弟三人完美的組合,沒有假借家族以外的人才與資源。他們經營的生意,涵蓋各行各業,出類拔萃。 陳氏大宅分為三個組合,屬於長子起居生活的樓房設在左邊,次子在中間,三子在右側。今天向外開放的是右側的建築,長子的院宅沒有開放,次子的物業在文革時期受到紅衞兵嚴重破壞。聞說三兒子的媳婦是一個精於設計的設計師,每個廳堂及卧室都有獨特的設計,牆壁及地板的磚塊有很多是西方當時流行的圖案,直到今天仍有欣賞的價值。 我曾經到過很多國家旅遊,未聞他們擁有一些歸僑回到祖家興建的產業,值得向遊客炫耀。中國人無論離鄉多久,永遠不會忘記自己是中國人,炎黃的子孫,龍的傳人。這是根深蒂固的血緣情結,揮之不去。其他民族一旦離開了家鄉,就極力投入新的環境,融入新的社會,數典忘宗,將異鄉當家鄉。 很多衣錦還鄉的中國人,都是一窮二白地離開家園,赤手空拳在異鄉打拼。時移世易,今天已經很少人出國謀生,因為今天的中國,就業機會大增,商機無限,可留在祖國大展鴻圖。今天中國出現了無數億萬富豪,他們擁有的財富,遠遠超出陳慈黉的身家,成為大巫與小巫之比,距離不斷擴大。 2025/10/4 黃啟樟

今天的廣州

1958年和哥哥以華僑學生身份來到廣州,因為身邊沒有足夠的證件證明我們的僑生身份,被廣州華僑補習學校拒於門外。無奈之下,唯有折返廣東東莞縣土塘村,父親的出生地,暫時留下再作打算。 當年中國非常貧窮落後,我們雖然並不是驕生慣養的華僑子弟,但也很難適應當日農村的艱苦生活。我們幸運地得到親人的幫助,在未取得戶籍之前,辦理手續離開中國,走到香港。時光流逝,轉眼就度過了接近四十年。在那裡從零開始,努力學習,勤奮工作,終於站穩了腳步。在香港主權回歸中國之前,由於前景不明朗,選擇移民到了加拿大。不經不覺在那裡又度過了三十多年。嚴格來說,中國並非我的故鄉,我的出生地越南才是,但由於血緣關係,對中國的歸屬感比較強。。 從小接受的教育都是以中文為主,加上父母的薰陶,我只知道自己是中國人,炎黃的子孫。年紀越大,在海外飄流的日子越長,告老還鄉的願望就越來越濃厚。今年已經回國兩次,目睹中國的進步,遠遠超越我的想像力,但引以為榮。 和廣州隔別了超過半個世紀,印象中還有當年的華僑大廈,及離它不遠的海珠橋。在退休之前,曾經到過廣州交易會洽談生意,也到過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紀念碑憑弔革命義士。僅此而已,對廣州的認識非常膚淺。 今天和兩個新加坡朋友一起來到了廣州,由導遊帶領我們在這裡作重點遊。來到的當天,從廣州火車南站出發,司機開著一輪國產汽車,風馳電掣,在全新的公路上行駛,向著我們景點的方向走。首先到西關去,在荔枝灣附近的行人街遛達。舊式的建築物,很有特色,商店的名字,似曾相識,如蓮香樓,皇上皇,周六福……是否香港公司的分店?或是廣州開業已久的老字號?除了服裝店之外,這𥚃有各式各樣的熟食攤檔,吸引不少遊客來到品嚐。國慶長假明天開始,這裡肯定人山人海。 百聞不如一見的沙面,是以前英法的租借地。歐洲風格的建築物仍舊保留得很完整,不過人去樓空,用途已經改變了。這都不過是一百五十多年前發生的事,積弱的清朝,受到外國人的欺凌。外國人可以在中國的土地上設置領事館,開辦銀行及工商機構,並受到自己警衛部隊的保護。中國已經淪為次殖民地的國家,回顧歴史,內心仍然非常難受。 廣州塔是昨天旅遊的最後項目。登高望遠,廣州的市容盡收眼底。這個擁有大約一千九百萬人口的城市,是中國四個一線城市之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廣東省2024年的GDP(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4萬億人民幣,在世界排行第十二位,比很多國的GDP還要多。廣州市佔了3.1萬億人民幣。 人口稠密的廣州市,地鐵是解決交通堵塞問題的重要基建。廣州地鐵網營運里程達到768.4公里,覆蓋19條線路,39座車站。 今天是國慶日,我們為了避開人群,提早開車到老城區荔灣的陳家祠遊覧。這座建築物是在清朝光緒年代,由廣東省七十二個陳姓的縣集資建成的,用來紀念陳姓的祖先,及提供食宿給予前往廣州參加科舉考試的陳氏宗親子弟。今天在這個保持得十分完整的建築物內,陳列著嶺南各種民間工藝,包括陶塑、灰塑、磚雕、木雕、石雕、鐵鋳,琳琅滿目,供人觀賞。 午餐吃過後,前往西關參觀那裡遺留下來的巨宅,這是富有人家的莊園,豪華舒適。古今中外一樣,有人貧無立錐之地,但有人富甲天下,享受著帝王式的生活。新中國成立後,貧富懸殊的現象減少了。但改革開放後,不只有人富起來,還出現了不少億萬富豪,又再產生貧富差距的問題。假設當年沒有離開中國,今天的我將會是社會中的哪一階層呢? 廣州的步行街和北京的王府井有點相似,各式各樣的零售店及食肆,鱗次櫛比,吸引不少遊人前往。我們也不想放過趁熱鬧的機會,在人山人海中穿插。筆者發覺推銷中國品牌的商店多了很多,這是個可喜的現象,對振興本土工業及内銷市場有極大的幫助。 廣州還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值得遊覽,不過行程匆匆,只有留待下次完成。 2025/10/1 黃啟樟

中國發展一日千里

從香港搭乘高鐵到武漢,五個多小時就到了。向著其中一個出口離開車站,向四處張望,都看不見來接我們的導遊小姐,用手機與她聯絡,才知道走錯了出口。原來車站共有十個出口,面積之大,可想而知。經一事,長一智,以後每到一個新城市,都會事先問清楚車站或機場的出口,避免再犯錯。 從成都前往北京,搭乘飛機。成都的天府國際機場,五年前建成,比香港的赤鱲角國際機場,面積大很多,設備更先進,使我大開眼界,嘆為觀止。我在離境的那一層,由一個盡頭走到另一個盡頭,感覺有長達一千公尺以上之距離。候機室為乘客提供的設施及服務,應有盡有。乘客可在室內停留,也可走出室外呼吸新鮮空氣,在園林式設計的空間休息。 從成都到北京,航班只需兩個小時就可抵達大興機場。百聞不如一見,這座外型如八爪魚的建築,美倫美奐,也是在五年多前建成的,是世界空間最大及設備最完善的機場。它不只是符合功能所需及講求效率的設計,而是一個富有創意的巨型藝術實體。從任何角度看,它都能夠擔當得起這些美譽。當遇到航班因為惡劣天氣或其他原因而延誤時,在這裡等候比困在其他機場,肯定會容易忍受很多,因為空間廣闊,有足夠的設施讓你消磨時間。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在各方面都落後於西方國家,「超英趕美」是當年的夢想,追求的目標。改革開放後,國家全力發展經濟,投入龐大的資源振興教育,科研及生產技術,與西方國家之間的距離,逐漸拉近,信心大增,但不會滿足於此。中國的進步,開始引起西方社會的關注及嫉妒,甚至恐懼。他們運用各種手段來阻擋中國的前進,甚至施以無情的打壓。面對這些壓力,我們不但不氣餒,反而增強了鬥志,以永不妥協的精神,再接再厲,結果不但追上了西方的水平,還超越他們牢不可破紀錄。 中國在基建方面,都有過人的表現:如高鉄,曾經由歐洲領先,後來被日本追上,但中國很快加入競爭,而且超越他們。無論在車速,安全性能,建造成本及投入服務的里程,都創下紀錄。這項基建對「一帶一路」計劃作出貢獻,成為中國的重要輸出。 在高速公路方面,由歐洲領先,美國後來追上。中國是比較晚投入這項建設的國家,但具備突破的能力。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人的交通工具以單車為主,哪裡想到今天阻塞道路竟然是汽車。美國曾經是「汽車王國」,日本取而代之,今天又是另一翻景象,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在滿足本土需求之外,暢銷歐洲,非洲及南美洲,成為一股新興的力量。 中國地理環境比較複雜,多高山及沙漠,造成天然屏障,鋪設公路及火車路工程難度高。除此之外,跨越黃河,長江及珠江必須架橋或挖掘隧道。中國都是依靠自己去解決這些困難,港珠澳大橋、丹昆特大橋,杭州灣大橋及青島海灣大橋,只是其中數項比較著名的重要工程,已經震驚世界。 這些基建大大改善中國的交通運輸,造福人民,有目共睹,可親身體驗。中國在其他高科技的發展,如人工智能、互聯網通訊系統、電子產品、航天科技、醫療及國防工業、造船工業,都有突破性的進展。「超英趕美」再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將中國的頹勢完全消除,以煥然一新的面目,傲視群雄。 有人這樣形容中國的進步:它從十九世紀搖身一變,就抵達了二十一世紀,而繼續前進,一日千里! 2025/9/22 黃啟樟